1973杨得志下乡探望战友,发现他看病都没钱,县委:怀疑他是特务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73年,杨得志调任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他想起一个战友住在江陵县乡下,就去看他。
当他来到战友家里时,发现他家徒四壁,战友还身犯重病,就问旁边的陪同人员:“这是怎么回事?”
县委陪同人员回答说:“这个人一直被怀疑是特务。”
杨得志生气了:“这是我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怎么会是特务!”
杨得志的这个战友是什么人?为什么被怀疑成特务呢?最后杨得志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骁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
为了打消县委同志的顾虑,杨得志将军跟他们讲起了这个战友的事迹。
战友姓侯,真名叫礼祥。16岁时流浪到江西谋生,在当地参加了红军。
在部队里大家为了省事,喊他的时候往往只叫他的名字“礼祥”,久而久之就误以为他叫“李祥”。
因为读过4年私塾,有文化底子,打仗又勇敢,一级一级地被提拔,很快就升为营长。他的部队档案也被记录成了李祥,他性格本来就开朗,对这个事也没在乎。

有一次邓小平下部队写标语,一个人忙不过来,听说侯礼祥字写的不错,就找他来帮忙。
侯礼祥读私塾的时候,手心挨过老夫子不少板子,练出了一手好字。
他往墙上这么一刷,那字还真有点气势,邓小平看了都不由得喝彩:“没想到你的字写得这么好!”
侯礼祥虽然第一次接触邓小平,听他这么一夸,爱开玩笑的本性就显露出来:“哪里哪里,我写的都是白字。”
邓小平是个严肃的人,他一本正经地仔细看了看他的字:“没错啊,每个字都是正确的,没有白字。”

侯礼祥嘻嘻笑道:“我用白色石灰浆水刷的不就是白色的字吗?”
邓小平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幽默的一面,也哈哈大笑起来,从此对侯礼祥有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他只知道这个“白字先生”叫“李祥”。
长征的时候,杨得志是侯礼祥的团长,他是一营营长。
杨得志将军被誉为红军“三杨开泰”之一,长征途中率领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经常被任命为先锋部队,打的都是硬仗。

侯礼祥则是杨得志破阵杀敌的先锋猛将,他在杨得志的领导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参加了强渡大渡河战斗。
飞夺泸定桥时奋不顾身,攻占腊子口时犹如神兵,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胜利走完了长征。
在四川小河镇战役中,他身先士卒,被敌人一颗子弹打穿了脖子,生命垂危,幸运的是他被抢救了过来。
杨得志听说后把他臭骂了一顿:“你是战士还是指挥员?下次再这样的话,我先毙了你,不用敌人动手!”

他也只是憨憨一笑:“是,团长!”因为脖子受伤,喊出来的声音显得特别小。
杨得志认为他是故意小声回应,给下次冲锋陷阵留下后路,以免真的受到惩罚。
后来在参加甘泉战役的时候,眼见敌人负隅顽抗,他又没忍住,带领战士们一顿猛冲消灭了敌人。
但是他也受了重伤,右腿被打伤,大腿骨差一点点就被打断,幸好没伤着大动脉,总算捡回一条命。

伤养好后,他被任命为红军团长,进入抗大学习,离开了老首长杨得志,转属陈赓、杨勇兵团。
在抗大他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军事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同期的许世友也在抗大学习,他是个猛和尚,从不拘小节,武力值又高,平时脸上很少有笑容,一般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侯礼祥决定“治一治”许世友。一次打饭时他排在前面,打好了饭他故意抓着勺子,不给排在身后的许世友。

许世友见状,少见的没有动粗,假装整理军帽,抬手的时候猛地一下,把侯礼祥的帽子打落在地,逼得他放下勺子去捡军帽。
来而不往非礼也,更何况是许世友,他“有仇必报”。过了几天他在前面打饭,也如法炮制,抓着勺子不给侯礼祥。
侯礼祥心里早有准备,他就站那瞪眼看着许世友,他知道抗大纪律性很强,许世友不可能长时间抓着勺子不放,队列乱了会被问罪。
没想到许世友粗中有细,并没有跟他干耗。他越过侯礼祥,把勺子给了下一位。

侯礼祥没想到他有这一手,一时搞懵了!大家全被他的表情逗乐了。
侯礼祥就是这种性格,大家都知道他爱开玩笑,没有恶意,不会跟他计较。
因为他积极要求进步,在抗大表现优良,毕业后当上了延安警备团副团长,负责起边区政府和中央首长们的安保工作,肩上责任重大。
毛泽东对这位性格诙谐的团长印象很好,经常在碰面时聊聊天,听说侯礼祥是红一方面军一师一团的人后,就更亲切了,那是毛泽东带上井冈山的老部队。

可是上天似乎跟侯礼祥开了一个玩笑,他的命运在1939年彻底被改变了。
在频繁的战斗中,他总是改不了冲锋在前的习惯,又一次身负重伤。
因为新旧伤一齐发作,健康难以恢复,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已难以胜任一线高强度作战任务。经本人考虑和组织讨论,决定送他回后方老家湖北养伤。

真假难辨
因为老家是白区,所以他这一趟行程是保密的,战友们就这样以为他消失了!
回到老家,他恢复了原来的姓名“侯礼祥”,从此与战友们的记忆越来越远,因为本来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叫“侯礼祥”。
他把所有的证明文件,都锁在一个小箱子里,藏在一个很隐蔽的角落里,以备后用。
他的工作关系和个人资料,也由延安转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可要命的是,他的档案里面是“李祥”。

因为身体有伤,组织刚开始并没有给他交代任务,这也是对他的关心。
家里人见他无所事事,就给他说了一门亲事。
为了生计,两口子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没想到生意搞得红红火火,没多久就在当地也算是有点家当了人了。
他性格随和、诙谐,人缘也好,跟当地一些头面人物也攀上了关系,这给他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条件,也成了一颗地雷。
县党委的任务终于下来了,要他打入敌人内部,他就利用自己做生意积累起来的关系,顺顺利利地当上了国民党联保主任。

没多久,县委受到破坏,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他曾想办法恢复与组织的联系,甚至找到鄂豫根据地军区,但是日寇又打了过来,部队忙着反扫荡,经常转移,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正所谓祸不单行,小偷光顾了他家,他藏文件的那个小箱子,也被当成藏珠宝的盒子给偷走了。
就这样,他曾当过红军团长、立过大功的证明文件全都没有了。
党组织的档案里只有“李祥”这个人,而他在老家的档案里是原来的侯礼祥。

“李祥”彻底消失了!人间只剩下了“侯礼祥”。
更要命的是,侯礼祥这个名字当初是潜伏的时候用过,纪录里还是反动联保队长!这就害惨了他。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当做潜伏特务和反动分子抓了起来。他百口难辩,所幸他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就被赶回老家当起了农民。
本来身上受过重伤,根本干不了农活,所以他处处被嫌弃,受尽了嘲讽和冷眼。
他决定再一次寻找组织,就给杨得志和杨勇两位将军写了信,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详细叙述了长征和延安时期的一些细节,说自己就是当年的红军团长“李祥”,原名“侯礼祥”。
信寄出后,他就满怀期望地等啊等啊,等了几个月。
接到信后,两位将军震惊了。原以为“李祥”已经离世,没想到现在复活了。
看了信中的描述,两人确认信中所述皆属实,于是就回了信。
拿到回信的侯礼祥非常激动,满以为自己的身份可以确定下来,可是他没想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他拿着回信兴冲冲地来到当地政府,满怀期望地等待答复。
政府的人说:“两位将军的来信只能证明你当过红军,但是不能证明你当国民党联保队长是不是叛变!”
这一下他傻眼了,当初派遣他的领导早就不知下落了。
他的处境跟艰难了,这一下又被加上了“叛徒”的嫌疑。
后来社会局势动荡,他的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就这样蒙受着不白之冤,苦苦挨到了1971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杨得志将军在济南军区当司令员,就决定登门拜访,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白。

身无分文,怎么才能到济南呢?他又陷入了窘境。
云开雨霁
毕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又走过2万5万里长征,从湖北到济南难不倒他。
他风扑尘尘,餐风露宿,遇到好心人就搭便车,捎他一段路,实在不行就沿路乞讨,终于来到了济南军区门口。
看到门口的哨兵,他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几十年没有回过部队了。
“解放军同志,”他走向前说道:“我找杨得志司令员。”

哨兵看到的是一个乞丐模样的老人,浑身尘土,衣衫不整,头发和胡子乱糟糟的。
哨兵的警惕性立马提了上来,不自觉地握紧了手中的枪:“你是谁?找杨司令什么事?”
这时他才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容貌有多糟糕。
他连忙解释:“我是他红军时候的部下营长,失去联系多年,请他帮忙证明。”
听到“红军”两个字,战士也不敢怠慢,他稍作迟疑,就说:“你等一下,我汇报给领导。”

很快就来了两个工作人员,将他接到了接待室,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说:“杨司令不在部队,下连队去了。你说你跟杨司令什么关系?”
侯礼祥喝一口水,清了清嗓子,一路奔波确实累坏了。
“我是他红军时期的手下,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后来跟组织失去了联系。”
工作人员一听,可不得了,这是老红军干部哪!
他们赶紧打电话到了连队,联系上了杨得志。

杨得志听说一个叫“侯礼祥”的人来找他,想起来前些年还收到过他的信,后来就没了消息,心里正担心,马上就赶了回来。
他知道,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后,还跟他提起过当年的警备副团长“李祥”,这一次一定不能错过。
等他回到司令部,工作人员已经安排老人住在宾馆,洗漱完毕。
两人一见面,全都愣住了。
侯礼祥看到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肩扛将星,草绿色军装上四个口袋,全体战士向他敬礼。侯礼祥局促地不知所措,是该敬礼呢还是该向前握手?

而杨得志看到的是一个满脸沧桑,疲惫不堪的农民模样的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身体佝偻,已毫无当年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红军营长的影子。
杨得志眼睛湿润了,他一把抓住侯礼祥的手,轻轻喊到:“李祥同志,你受苦了。”
“团长,其他人还好吗?”侯礼祥习惯性地叫着团长,声音哽咽。
“都好都好!找到你就更好了。战友们多年没有你的消息,还以为你牺牲了。”杨得志紧紧抓着侯礼祥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又过了2年,直到1973年,杨得志将军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再一次详细了解了侯礼祥的情况后,向叶剑英做了汇报。
叶帅是当年侯礼祥潜伏任务的总负责人,侯礼祥是跟县委联系,不知道内情,所以申诉过程才走了这么多弯路。
得到叶剑英的证明后,才彻底给他平反,确认了他红军老干部的身份,当年做联保队长是奉命潜伏而不是叛变。

可惜的是,由于多年失联,他的党员身份被视为自动退党,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TAG:战友,营长,县委,延安
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四人从未对毛主席提出过反对意见,分别是谁?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020期。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功勋卓著,他们也都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不过在一些具体工作问题上,搭档和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020期。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功勋卓著,他们也都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不过在一些具体工作问题上,搭档和上下级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是非常正常的。何况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战争时期、和平时期,时间跨度非常长。十大元帅中有六位,曾因为不同的事情对毛主席提出过反对意见;而始终跟主席意见保持一致的,只有四位元帅。我们来了解一下。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与毛主席非常亲近。井冈山上的“朱毛红军”,发展壮大成为中央红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不过在合作初期,双方的了解不深,朱老总一度质疑过红四军前委的决策权,认为前委对军队的干预过多。毛主席因为这件事,一度被撤销前委书记职务,并离开一线队伍。后来党中央给予了正确指示,毛主席回到红四军。从此以后“朱毛”的合作都非常融洽,摒弃前嫌成为经典军政搭档。
彭德怀元帅跟主席观点不合的情况,也是有的。抗战期间延安整风,以及1959年与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的庐山会议,两位领导人都有过意见冲突。毛主席生气时做出过评价:彭德怀跟我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彭总性情刚直,他军政生涯后期的蛰伏,与这种性格特征不无关系。
林总是“双红一”出身的主席嫡系爱将,但也有过自己的意见。1930年林总质疑过红军前途,毛主席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劝服他;1935年林帅建议由彭总取代主席的军事指挥权,则是对长征期间我军战术的质疑,也被中央驳回。这些反对意见,多出自他革命生涯早期,判断力和决心尚不太成熟。
刘伯承元帅曾留学苏联,回国后被一些人看作“洋派”。刘帅的军事理论和指挥能力都非常强,但回国初期还不太适应红军的特点和战术打法。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他公开质疑过毛主席坚持倡导的游击战法。在军事层面,红军时期刘伯承跟不少中央红军将领有过误会,比如彭总、林帅。而在充分了解红军队伍的实际情况后,局面大大改善。刘帅十分拥护毛主席的领导,他自己也成为战功赫赫的一代儒帅。
陈毅元帅跟朱德一样,从井冈山时期就是毛主席的好战友。不过陈毅也跟主席有过工作摩擦,当年主席离开红四军,取代他前委书记职务的,正是陈老总。后来陈毅亲自去向毛主席道歉并检讨,真心真意地把对方请回队伍中。这也只是两位革命家之间的一段插曲,此后几十年陈毅始终紧跟毛主席,于公于二人关系都非常好。
再来看徐向前。徐帅比较特殊一些,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出自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徐向前为人谦和宽厚,很少与中央首长产生矛盾。1935年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首次会师后,很遗憾地又出现了“草地分兵”的情况。徐向前内心并不支持张国焘,但此时他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还不太熟悉,出于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徐帅还是带领大家南下四川,与中央暂时分离。徐帅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一直感到遗憾,称这是自己“最大的错误”。
所以在整个军政生涯中,在工作层面从未反对过毛主席的只有四位元帅: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和叶剑英。他们四人与伟人的配合,始终非常顺畅。但还是那句话,有磕绊是正常的。尤其革命元勋们从事的是如此伟大的事业,工作上一时的意见分歧,也从侧面体现着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责任感。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元帅,意见,军政,历史
为什么宋朝以后,元明清的制度是倒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宋朝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这段时间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制度的倒退时期。对于这个观点,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宋朝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这段时间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制度的倒退时期。对于这个观点,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探讨这个观点的背景和论据,并提供一些不同的观点,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制度相较于宋朝而言有所倒退。他们认为,这些朝代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首先,元朝时期,蒙古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却对汉族人进行了歧视和压迫。这种政权的建立导致了汉族人民权益的受损,汉族文化和传统的受到了冲击。此外,元朝政权对于农民的剥削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动荡。
接下来是明朝。明朝时期,虽然恢复了汉族的统治,但是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和个人的发展。此外,明朝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体制的弊端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是清朝。清朝建立了满洲人的统治,对于汉族人实行了严格的歧视政策。清朝政府实行的封建制度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权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清朝政府对于异族的殖民和剥削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不满。
尽管有这些论据,我们也需要考虑一些不同的观点。首先,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某个朝代的制度倒退归咎于整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因此,评价一个朝代的制度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其次,尽管元、明、清三个朝代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例如,元朝的统一政权有助于国家的整体稳定和疆域的扩张;明朝的文化繁荣和对农业、商业的发展支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清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此外,评价一个朝代的制度是否是倒退,也需要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综合考量。元朝的建立是蒙古帝国对中国的统治,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有所变革,但也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传统。明朝的建立是汉族人民对外族统治的反抗,重新确立了汉族的统治地位,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清朝的建立则是外族的统治,但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借鉴了中国的传统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最后,要理解一个朝代的制度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其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和影响。元朝的统治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蒙古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明朝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开启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清朝则结束了明朝的动荡时期,为中国带来了一段相对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综上所述,评价宋朝以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制度是否倒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将这些朝代的制度发展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考虑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TAG:文章,制度,中国,文化
86岁农妇看病,伸出手臂医生惊骇报警,民警确认身份后敬礼- 英雄
前言1998年,湖南省宁远县天堂镇的岭脚村,有一位86岁的老太太决定走出家门,去趟诊所瞧瞧病。当时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妇
前言
1998年,湖南省宁远县天堂镇的岭脚村,有一位86岁的老太太决定走出家门,去趟诊所瞧瞧病。
当时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妇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出门时,绝对未曾想到自己这趟看病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她太老了,就连自己的祖籍在哪里都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山东,也好像是河南,但就不是她住了半辈子的湖南宁远。
老妇看病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时代变迁,医院同时也会与时俱进。这位老太太来到医院都殊为不易,等她真到了医院那巨大的中厅时,看到奔走忙碌的医生以及形色匆匆的病人时,这位老太太真的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身份神秘的老太太
前台的护士看到了犹豫不决的老太太,马上走过来询问老太是不是需要什么帮助,听到护士的话语后,老太太马上抬头。
小护士发誓,自己接待了那么多的老人,只有今天这位令人印象无比深刻,这种锐利的眼神实在摄人心魄,但护士马上发现老太太的眼神瞬间变得非常柔和,她真的不懂这个时代了,于是慢慢捂着自己的胳膊,缓缓说道:“其实也没什么事儿,就是我这条胳膊最近有些疼,很疼。”
老年人有点头疼脑热的情况简直是太常见了,护士看到老太太腿脚有些不方便,于是亲自搀扶着老人来到了门诊的位置缓缓坐下,值班医生看到了屋子里来了年纪这样大的一位老妇,觉得不能怠慢,于是马上说道:“老人家,身体哪里不对劲?跟我说说。”
别看老妇现在已经86岁了,但仍旧耳聪目明,只见她缓缓地撸起了自己的袖管,慢慢地露出了自己的胳膊,然后说道:“大夫,您给我看看,我这个胳膊这些天总是在疼,特别疼,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看到医生有点愣神,老妇于是再次重复道:“大夫,我的胳膊有点疼,这是老毛病了,但现在疼得厉害。”
医生这时候才回过神来,他刚才确实没有听到老妇说话,原因是自己、以及门诊的所有医务工作者都被老太太的这只胳膊震惊到了,这是一条胳膊,但更是一条伤痕累累的胳膊。
只见这条胳膊上全都是无比狰狞的伤疤,这些伤疤已经很陈旧了,在岁月的力量早已经愈合,只是即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伤疤依旧触目惊心,医生仅仅凭着目视,就能直接断定,当年的伤口一定伤到了骨头,甚至有断肢的风险。
这种伤疤就连医生都见所未见,就算是争勇斗狠的愣头青也顶多是某个位置缝几针了事,最凶狠的亡命徒全身恐怕都没这个老太太一条胳膊的伤口多,医生觉得事情可能并不那么简单,于是对这位老奶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
一套检查下来,老奶奶倒不怎么累,医生的额头上却沁出了点点汗珠,老奶奶的身上多处有伤疤,这些印记深浅不一,想必都是一件又一件神秘的往事。医生对这些伤口已经有了猜测,但他还是谨慎问道:“您以前是不是受到过什么虐待?”
老太太慢慢看了一眼医生,然后眼皮低垂,说道:“没有,你说的这些东西,是我原来干活的时候留下来的。”
医生当然不相信她的说辞,在外科,分辨刀枪伤害和农具伤害是基本功,虽然老奶奶不承认,但这些就是刀伤和枪伤。医生动了一个心眼,没有再求证这件事情,反而让老人出示一下自己的身份证件,自己往医疗系统里面登记一下。
只见老太太从一个布包里面,里三层外三层地慢慢找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医生拿到身份证的时候,马上拿过来看了看。
医生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更觉得不可思议了,因为上面写着的是“银金花”三个大字,这是人名吗,是不是瞎编的名字?而且刚才接过银金花递送的身份证时,医生总觉得老人手掌和虎口位置的一块白色皮肤怎么看怎么像茧子。
这是医生的盲区,但战争剧他还是看过一些的,农民握着锄头和铁锹会磨出手茧,这很正常,但老太太的一些茧子很明显不是拿着农具练出来的,倒像是握枪握的。
医生有点不敢对银金花老奶奶进行诊疗了,他严重怀疑眼前的这个有股莫名气质的老太太身份神秘,所以他马上说了一句:“您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
用这个借口,医生暂时脱身,他匆匆离开了门诊室,然后在一个相熟医生的科室里面拿起固定电话的话筒,直接拨打了报警电话,说医院里来了一名像是故意隐藏身份的农妇,怀疑她的身上是不是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警察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于是马上出警来到了医院。另一边,银金花还在诊室里面等待着,她等着医生进门,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进来的居然是警察。
老太太有点迷惑,她想站起来,但民警还是第一时间阻拦下的银金花的举动,两名民警只是先对银金花敬了一个礼,然后语气严肃地说道:“我们想要您确认一下身份信息,请您配合。”
银金花的身份证当然没什么问题,如假包换,只是民警还是不知道这位银老太太究竟有什么往事,身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伤痕,他们蹲在地上,认真地望着老太太,说道:“您别着急,我们就是想问问您,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啊?”
“您得跟我们说说,家里还有什么人?孩子来没来?您要说不清楚,瞧病能让您瞧,但一会儿您还得跟我们回去一趟。”警察想让银金花知道目前的情况,因为那些伤疤实在太扎眼了。
银金花叹了一口气,再次打开了那个好几层的布包,简单翻找了一下,她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一个已经泛白的红本本,说道:“一晌的工夫都说不清楚,过去那么多年了,过去那么多年了,你们看这个吧!”
警察翻开了这个小红本本,和一同来的同事看完了里面的内容以后,他们慢慢把红本本合上,然后立正再次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老英雄,给您敬礼!”
银金花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地能够看病,医生的态度也变得迥然不同,当天她离开的时候,掏出了一卷儿钞票想要付账的时候,医院却表示分文不取。
好说歹说医院就是不收钱,银金花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在医生护士的护送之下离开了医院的门,当她想要按照来时候的方式回家时,却发现警察同志就等在医院门口,他们想要把银金花老人送回家。
这不是银金花想要的,她未曾想过,自己看一趟病居然会引发这么多的麻烦事。
巾帼英雄
银金花是英雄不假,同时更是隐姓埋名的英雄,她是当地最长寿的抗战女兵,但是银金花却不是本地人,她的原籍是河南,自己的爷爷却是山东人。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百姓民不聊生,国家面临外来敌人的侵略,所以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银金花的爷爷一辈子都记得自己是山东人,但山东老家活不下去了,只能逃荒来到河南漯河,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银金花1912年出生在山东,这一年同样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清政府倒台,国家似乎有了一副新的气象,但列强依旧盘踞在我国,老百姓活得依然不好,即便是在河南也是如此。
他们一家人在河南漯河耕耘了几十年的时间,全家人四代同堂,满打满算有42口人,眼看着这个人丁兴旺的家再次恢复了繁荣,这家人当然开心,而且河南地处内陆,虽然消息闭塞,但也能落得一个清静。
银金花的家人是这么想的,但日寇却不打算给这个国家一点儿安宁,1937年,日军跨国山海关进入中原地区,侵略者来了,中国老百姓的苦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日军像疯了一样不断轰炸我国的国土,漯河自然不能幸免。
后来记者采访银金花时,她才无比愤恨地回忆道,日本人就知道炸,一直在炸,每天都在死人,哪里都有死人,有的炸得都分不清楚了!他们就是这样干的!我有时候就被肠子绊倒过,你们想想!
一想起这些事情,银金花的手掌就止不住地哆嗦,这就是国仇家恨,小时候的银金花性格活泼,爬树翻墙就像是一个男孩一样。但日寇来了以后,银金花就越来越沉默,她找到了自己的爷爷,说要继续练习武艺,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爷爷疼爱银金花,他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习武之人,所以他知道练武有多么苦,但他还是拗不过银金花,最后只能教给银金花怎么使用刀枪棍棒,又如何进行空手肉搏。
一个武人需要十几年的成长,还需要吃肉菜保持营养,再加上日复一日的练习精进才能出师,但这样的好手却能轻易地被一枚子弹打死,被炸弹炸死,银金花的爷爷也不免感到悲怆。
但银金花自己却很有信心,日寇来了不要紧,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打跑他们的办法,日军侵略的时候,全都在收拾东西逃难,但当一枚炮弹从天空中落下来的时候,银金花被炸晕了过去,等她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全家那么多人,就剩下了自己一个。
炮弹炸没了42口人中的41个,把银金花的人生也炸没了,此仇不共戴天,从此以后,银金花的心中只剩下了仇恨,只有仇恨,她自己一个人开始四处逃难。
漯河惨案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浓重一笔,在史书上凄惨的文字背后,是银金花这样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一路南下,来到湖南长沙。
那时候银金花可不知道什么冈村宁次,只知道日军有十万大军开始对长沙进行围攻,想要先占据长沙,然后再攻克武汉,最后把整个东南都收入麾下。
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银金花累了,她不想逃了,就算是逃也难免是个死,还不如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也算是对家里的40多口人有一个交代。
当时所有部队都在征兵,银金花这位练过武的姑娘自然很容易就能进入队伍,刚刚到了部队里面后,人们照顾她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所以没有让她上前线,反而把她送到了后勤进行工作。
都是为了国家工作,本应不分高低贵贱,可是银金花不干了,她每天做梦都想的是要手刃敌人,给自己的亲人报仇雪恨,这件事只能自己干,只能自己亲手干。
就这样,年轻倔强的银金花开始了和领导干部的漫长斗争,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要劝说银金花在后勤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银金花二话不说,直接耍了一套把式,更拿起了旁边的棍棒,舞得虎虎生风。
练完一套以后,银金花也不说话,就是盯着领导仔细看着,最终,领导无可奈何,只能破格答应了银金花进入战斗序列,参与迎击敌人的行动。
几十年过去后,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老太太居然参加过两次长沙会战,甚至担任了战斗班的班长,她面对过山顶的巨石滚下,危急之际自己闪开,但左手却被巨石压住,自己胳膊上永远留下了一道5厘米的伤疤。
她并没有在意,简单地包扎以后,银金花就继续参加了新的战斗,当时子弹都打光了,根本来不及补充,面对敌人,银金花拿起了大刀就冲了上去。
当时日寇都惊讶了,他们看到一个比自己都要高的女性冲了下来,就想要俘虏银金花,但银金花那么多年的武艺等待的就是今天,银金花一刀砍出,敌人就身首异处。
其他的敌人此刻也不再嘻嘻哈哈,正当他们决定认真对待银金花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女流之辈”实在太厉害了,银金花侧身躲避,犹如一位武林高手一样,轻巧地就能夺走日寇的枪,一脚之力还能把敌人踹下山坡。
在这场战斗中,银金花直接杀掉了足足7名日本士兵,当她想继续战斗的时候,头部却飙出了一朵儿血花。
银金花中弹了,所幸没有伤及大脑,银金花当即就昏了过去,足足抢救了三天三夜才抢救回来。等她醒过来的时候,护士们喜极而泣,纷纷告诉她,自己倒地的时候,右手手腕严重脱臼,伤口很深,都以为她活不下来了。
结语
战争结束以后,银金花真的不想说那段过往,在1949年,37岁的银金花和同样是抗战老兵的丈夫周辉榜来到了天堂镇岭脚村。
只是在1991年,时年79岁的银金花丧失了独子,当地政府虽然对她多有照顾,但仍然不知道她的这段过往,一直到1998年,银金花看病的时候才终于曝光。
老当益壮的银金花并不想被打扰,她觉得自己还行,自己能够种菜养鸡,还能够帮助左邻右舍照顾小孩,也算是怡然自得。她对人们说道:“我不是什么英雄,那些倒在战场的战友才是英雄。”
银金花觉得自己能活到现在已经无比满足了,现在国泰民安,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丝毫不用担惊受怕,能够放心过日子这就是幸福,如果自己的胳膊能够好得快一点,那就更幸福了。
她说希望国家的年轻人能够勿忘国耻,那段日子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忘战必危,如果每个人都保持着一份警惕,那么全世界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TAG:金花,武艺,老太太,医生
1966年,26岁胡友松嫁给75岁李宗仁,新婚夜,胡友松崩溃大哭:“我们分房睡……”
1966年,75岁的李宗仁迎娶了26岁的胡友松。新婚当晚,李宗仁满心欢喜地走进新房时,谁知新房里却传来胡友松的哭声:“你
1966年,75岁的李宗仁迎娶了26岁的胡友松。新婚当晚,李宗仁满心欢喜地走进新房时,谁知新房里却传来胡友松的哭声:“你不要过来。”
胡友松出生于上海,据传言她是电影皇后蝴蝶和戴笠的私生女,因为从小身体就虚弱,6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湿疹。
在医生的建议下,蝴蝶就把女儿托付给了在北京好友沈志文,让其把胡友松带到北方养病,可沈志文却把胡友松当成了摇钱树。
为了给女儿提供好的生活,蝴蝶给沈志文很多钱财,可狠毒的沈志文,不仅没有把钱用在胡友松身上,反而对她打骂体罚。
这也导致童年成了胡友松心里的阴影,让她的性格变得十分敏感。
后来在香港稳定下来的蝴蝶,听说后打算把女儿接过来,却被沈志文拒绝了,蝴蝶只得给了她一箱珠宝,作为女儿上学的费用。
可身为军阀太太的沈志文,并没有履行承诺,直接将珠宝挥霍一空,胡友松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天天盼望着母亲来接自己,可怎么盼都盼不到。
中学毕业后,为了逃离这个家庭,摆脱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胡友松直接选择了一所包吃包住的医专学校。
毕业后她来到了积水潭医院做护士,本以为能好好生活了,但她却得不到社会认可,就连男朋友都离她而去。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养母沈志文是大军阀张宗昌的遗孀,这个成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26岁的胡友松,不得不托朋友张成仁帮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而李宗仁也是在这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1965年,出走美国的李宗仁,带着自己的夫人郭德洁回中国定居,可不到半年时间,他的夫人就因乳腺癌去世了。
李宗仁天天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伤中,茶饭不思,他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作为秘书的程思远看到情况十分担心,便向李宗仁提议,让他再娶一位妻子,这样可以好好照顾他,李宗仁同意了他的建议。
而张成仁和程思远认识,他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胡友松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就把胡友松推荐过去照顾李宗仁。
一来二去之下,胡友松的照片便出现在李宗仁面前,年轻貌美的她一下子就被看中了。
于是,张成仁便告诉她,带她去见一位大人物,见面当天她才得知了李宗仁的身份。
那天,李宗仁亲自带着胡友松参观自己的房子,然后给她细心介绍,快要离开时,才对她说:“胡小姐,你愿意来这里工作吗?”
面对李宗仁的态度,以及他开出的高额薪水,胡友松答应了下来,然后成为了李宗仁的看护医生。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她慌了阵脚。
夫妻
工作了一段时间,胡友松发现李宗仁对她很是关心,与对待他人不一样,这让她心里有了一丝预感。
果然,没过多久,李宗仁就拉着胡友松的手对她表白:“胡小姐,我很喜欢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表白,再想到两人年龄相差49岁,胡友松明显愣住了,只能说:“我回家考虑考虑。”
要知道胡友松从小就没有父亲,而母亲只是跟她说过:“谁要问你,你就说有妈妈,不要提爸爸。”
所以对于父爱的渴望,也间接影响了她的恋爱观。
因此,回到家后,胡友松左思右想:“自己从小孤苦无依,如今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成家了,而且李宗仁也能给她稳定的生活。”
就这样,经过深思熟虑,胡友松答应了李宗仁的请求。
1966年7月26日,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举行了浪漫的婚礼。
可两人的婚礼难免遭受别人的非议,胡友松在听到这些猜疑和讽刺的话后,性格敏感的她在新房里崩溃大哭。
当所有宾客离去后,李宗仁满心欢喜的走进新房,胡友松却哭着说:“你不要过来,我要和你分房睡。”
李宗仁安慰她过后,便去了别的房间,之后两人过上了相敬如宾的生活。
虽然两人是分房睡,但是李宗仁每晚都会光着脚,悄悄地到胡友松房间,给她盖被子,生怕把她吵醒。
一次,胡友松的肚子十分疼,李宗仁告诉她是肚子里有蛔虫,吃南瓜子对付蛔虫很有效,可南瓜子很难磕,胡友松便没有吃。
谁料,次日醒来,胡友松就发现李宗仁一晚时间磕的南瓜子,以及一壶热水,这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胡友松对李宗仁越来越依赖,可好景不长,两人结婚不到三年,李宗仁就因肺气肿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宗仁去世后,胡友松成了独自一人,她没有接受李宗仁给她留下的遗产,而是将其全部捐给了国家。
她自己也从李宗仁的家搬了出去,重新找了一份工作,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终身没有再嫁。
晚年的胡友松来到了台儿庄,这是当年李宗仁战斗的地方,她在这里担任了李宗仁史料陈列馆的名誉馆长。
她也在此长居,2008年11月25日,胡友松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胡友松用自己纯粹的感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她胡友松图的不是钱,她爱的是那个人。
胡友松一生遭遇众多苦难,也许跟李宗仁在一起的三年,才是她一生中幸福的时光,彼此成为了对方生命里的一束光。
TAG:蛔虫,新房,军阀,积水潭